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返回 》
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散热器材料的影响

     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入运用,一些全新的冷却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并成为可能,典型的如可控式精确冷却系统。传统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解决满负荷时的散热问题,因而部分负荷时过大的散热能力将导致发动机功率浪费,这对轻型车辆来说尤为明显,这些车辆大多数时间都在市区内部分负荷下行驶,只利用部分发动机功率,但引起冷却系统较高损耗。理想的发动机热工作状态是气缸盖温度较低而气缸体温度相对较高:气缸盖温度较低可提高充气效率,增大进气量。温度低且进气量大可促进完全燃烧,降低CO和NOx的形成,也提高输出功率。研究表明,若气缸盖温度降低到50℃,点火提前角可提前3°~4°而不发生爆震,充气效率提高2%,发动机工作特性改善,并有助于优化压缩比和参数选择,取得更好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性能。较高气缸体温度会减小摩擦损失,直接改善燃油效率,间接地降低缸内峰值压力和温度。研究表明,发动机工作温度对摩擦损失有很大影响。将冷却液排出温度提高到150℃,使气缸温度升高到195℃,油耗则下降4%~6%;将冷却液温度保持在90℃~115℃范围内,使发动机机油的最高温度为140℃,则油耗在部分负荷时下降10%。可控式精确冷却系统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它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控模块。在这种系统中,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区位、温度等情况,通过不同的回路调整冷却量,降低发动机功率损耗,创造理想的发动机温度分布。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正逐步地变为现实。另外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散热器的传统形式。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航天系于1998年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汽车散热器,它只有一个火柴盒大小,体积为普通汽车型材散热器的0.1%,散热能力却与后者不相上下。与目前的汽车散热器相当的散热器相比,其体积缩小,不但减轻了质量,增加了其他零部件的布置空间,还减少了贵重金属的使用量;液氦的使用消除了水冷却介质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发动机的抗寒性。该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液氦的制备和储藏比较复杂,对储藏设备的要求较高。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常规汽车生产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革命。尽管在目前,常规动力汽车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必将为新型动力汽车所取代。而传统的散热器形式也将随之变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也必将导致散热器材料的更新换代甚至是彻底改变。


 

汽配客服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电话:0663-8808999

扫码访问


手机请扫描二维码访问。